【明報文章】今年是《明報》創刊60周年,不經不覺筆者已在《明報》寫了4年專欄,今次承蒙《明報》邀請撰文,本人樂意與讀者分享這份有一甲子歷史的報章如何影響不同年代的香港人的成長。
在中學時期,我的老師要求學生訂閱報紙,而《明報》是指定的中文報紙,因此接觸到《明報》。當時《明報》已經風評甚佳,我和同學都知道它是一份知識型報章,報道水平文筆俱佳,加上它有特別適合中學生的文藝園地,所以受到同學歡迎。當時我專注學業,而且修讀理科,《明報》是我課本以外的主要讀物,成為我了解香港時事、寰宇新知的重要渠道。
報道中肯 批判深刻
及後我升讀大學,主修政治和公共行政,又參與學生組織活動,比以前更加積極留意時事,《明報》是熱心政情的大學生其中一份必讀的報章。當時的《明報》報道中肯,具深刻批判性,深得教育水平較高和中產的喜愛。在1984至1997年的過渡期間,政治形勢風起雲湧,《明報》由中英談判及香港正式回歸期間,對中英雙方的報道都具有一份報章應有的批判性,值得讚賞,贏得兩方陣營讀者的歡迎,也成為過渡期間必讀的報道。
回歸之後,《明報》有一段時間受到建制派中人的質疑,認為它愈走愈遠,總是單方面批評中央和特區政府,報道帶有強烈的政治立場,因此令不少長期讀者失望。近年《明報》重拾昔日專業、客觀形象,重獲左中右人士的尊敬,偵查報道更成為了他們的拿手好戲。
《明報》是一份與香港人、與我一同成長的報章,希望明報繼續秉持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操守,不平則鳴,針砭時弊。我在此祝賀《明報》60歲生日快樂,愈做愈好,一紙風行!
作者簡介:經民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
[文.梁美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