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明報六十:花甲之喜 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陳家亮
《明報》的記者十分專業,我從不用擔心訪問內容會被斷章取義,這可能是在「六十而耳順」的環境氛圍下培養出的質素。

【明報文章】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他大概的意思是五十歲開始理解自然規律,但要活到六十才明辨是非。

對一個傳媒機構,60年更是難能可貴。在現代日新月異的社會,受着不同聲音和價值的衝擊,抵住洪流,維持公信力,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明報》陪着我長大。還記得小時候,老師很鼓勵我們閱讀《明報》,因為不單內容詳實,而且文筆流暢。對於像我這些自小中國語文能力低的人,《明報》是我多年來的國文補習老師。

及至我做了醫生,不時接受《明報》訪問。《明報》的記者十分專業,我從不用擔心訪問內容會被斷章取義,這可能是在「六十而耳順」的環境氛圍下培養出的質素。

最近這幾年,我對《明報》的感覺更加密切,覺得自己是這個大家庭的一分子。感激《明報》副刊的「慷慨」,為我開闢「吾生有杏」這個小專欄,讓我一嘗「爬格子」的滋味。其實我對自己的語文水平並沒有信心,更絕無相關經驗,起初真的執筆忘字、語病頻頻。很感謝副刊編輯在過程中給我很多的意見、忍耐和鼓勵,讓我放膽嘗試,透過這個小天地,分享自己在不同範疇的想法。

這段日子,我個人經歷了不少,包括父親的離逝、女兒到海外升學、醫學院不少新的里程碑、整個醫療界別熱議的題目,如引入海外醫生、公立醫院爆煲,甚至是社會大事,如雨傘運動和旺角暴動等等,這些事都牽動着我的神經。我把許多想法和感受都寫進文章去,接着收到很多讀者給「院長醫生」回應。他們的意見給我不少支持和鼓勵,也啟發了我很多新靈感,彷彿結交了很多不同地域和界別的朋友,整個眼界擴闊了不少。去年我更有機會將這些散文結集,出了我人生第一本非學術書籍。這些很多個的「第一次」,實在是我未有想過的收穫。

喜歡翻閱報紙

雖然電子科技非常發達,但直到今天,我的辦公室依然堅持每天都訂閱《明報》。我喜歡翻閱報紙,讓我細細品嘗,有時看到喜歡的文章或報章照片,更會把整份報紙收起,方便日後重溫。當然我的同事也很喜歡將《明報》的網上新聞在半夜三更的時分透過智能電話傳送給我,讓我無時無刻緊貼資訊。

在我看,「明」由日、月二字組成,有不分晝夜也照亮着的意思。不論個人、機構以至整個社會,無時無刻也需要一些資訊幫助我們走前面的路,也需要一些養分去滋養心靈。我期望《明報》繼續成為這亮光,與我們共度更多個甲子。

作者簡介: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文.陳家亮/編輯.彭月/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