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明報》六十周年,往事與記憶常在心頭。
第一次讀《明報》緣於武俠小說,還是高小學生,在舊書檔得到一本《倚天屠龍記》,不是從頭讀起,而是由張無忌爬進深谷,遇上白猿,因緣際會,練成九陽神功開始。
明教,最使我動容的故事,是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滅教之前,教眾掙扎爬起,盤膝而坐,手在胸前,作火燄飛騰之狀,誦念明教經文:
「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一個懷抱光明的宗教,不忘初心,面對滅教,仍誦經憐憫人間憂患,是何等偉大的胸懷。
從此對明教懷有好感,追讀金庸的武俠小說,讀完舊作,茫然若失,幸好哥哥說:《明報》還在連載新的金庸作品。
哥哥忍痛節省了零用錢,每天都買《明報》,我也成了《明報》讀者,至今五十多年了。
《明報》吸引社會派大學生
《明報》進入校園,大約是七十年代,老師鼓勵我們讀金庸的〈社論〉,學習中文寫作,但少年心性,社論遠不及武俠小說迷人。
大學歲月,受到「保衛釣魚台」和「反貪污捉葛柏」的衝擊,學生開始關注中港政治,《明報》和《文匯報》長期擺放在學生會大樓。
但《明報》的中國新聞和文革書刊,最吸引社會派的大學生。
丁望的《中共文化大革命資料彙編》,一共六冊,讓我走進大躍進和文革的歷史,彭德懷犯上勸諫的《萬言書》、紅衛兵無政府思潮的《中國向何處去?》等,深深引發大學生對中國命運的關切。
林彪圖謀暗殺毛澤東的《五七一工程紀要》,李一哲《關於社會主義的民主與法制》大字報,悼念周恩來的「四五天安門事件」,《明報》中國版常是大學校園政治辯論、反思中國制度的消息來源。
《明報》成功地在文革前後,中國社會主義最荒唐和動盪的歲月,組織了一群優秀的中國問題專家,引發關心中國和理性議論國事的熱潮。
那時,金庸不寫武俠小說了,受關注的是他的政論。
文人辦報的經營方式,與香港一起走進回歸歲月。
查良鏞由報人成了政治人,當了香港《基本法》草委,負責最敏感的政制方案,讓八十年代的《明報》出現角色衝突。
草委期間,他與查濟民共同提出一個當年被視為極保守的《雙查方案》,建議到第三屆行政長官任期,進行香港全民投票,決定行政長官是否普選、立法會全面直選的時間表。
《雙查方案》引發大學生火燒《明報》事件,查良鏞在社論為方案辯護,惹來角色衝突的質疑,挫傷了《明報》的公信力。
草擬《基本法》後期,中國爆發了八九民運和六四鎮壓。
《明報》站在人民的角度,報道熱血與悲慟交織的北京學生,報道天安門廣場的和平絕食與請願,報道六四被軍隊血腥鎮壓的一夜,與港人同歌同哭,得到巨大的和應與共鳴。
堅持歷史大是大非
如今,六四鎮壓走向三十年,每年六四燭光集會,《明報》都頂着壓力,將六四新聞放在頭版,堅持歷史大是大非,是一件極難得的事。
六四鎮壓後,民主派全面參選立法會,在議會推動香港民主,我也成了立法會議員,身分經歷了轉變,不單是《明報》讀者,而是受訪者、政論作者和被監察者。
二十多年從政生涯,認識了《明報》的總編輯、政治版主編和記者、論壇版和副刊編輯,一代一代,承先啟後,都是有理想和原則的新聞人,在匱乏、艱難和危險的環境,仍努力尋找新聞真相與維護編輯自主。
像《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報道新聞被襲擊,病牀上仍為新聞自由集會錄下「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鼓舞走在前線的新聞人,用生命的實踐照亮人心,為《明報》寫下無畏無懼的真實身影。
無畏無懼,不單是讀者對新聞人的期望,更應當及於《明報》的社評,對於國家社會的大是大非,不要和稀泥,各打五十板,而要有君子之怒,勇敢說出人民的聲音,成為政府的諍友和監督,體現文人辦報的傳統風骨。
無論公信第一,還是求真如一,都需要一群願意拚搏、不畏強權、無懼黑暗的新聞人,默默守護堅持,讓讀者知悉真相、明辨是非、監督政府權貴,他們是《明報》最珍貴的人,即使有些已離去,但我仍懷念他們,懷念共度的歲月與感情。
除了錯字 專欄一字不改
無論從政和退休的日子,有幸成為《明報》作者,至今近三十年了;讀者偶爾好奇地問:《明報》有刪改你的文章嗎?
答案是:不管政論或專欄,從極敏感的題目,到極爭議的內容,除了錯字,一字不改,這是我喜歡在《明報》寫文章的原因,它給我自由與尊重。
從中看到《明報》的辦報方針,有容乃大,意見自由,讀者看到作者多元的背景、觀點與文章,當認同所言非虛。
儘管《明報》辦得努力認真,也要面對網絡時代的挑戰。
新聞需要真實與深度
這些年,各種免費網絡新聞,如雨後春筍,目不暇給,徹底改變報業的生存和生態,紙媒的經營極為困難,創業是勇者,結業是常態。
網絡新聞眾多,有認真採訪,有改頭換面,有真假難辨,有引導立場,特點是快速和便利,遠勝於紙媒採訪、編輯、排版、印刷、發行的流程。
但新聞在快捷與便利之外,還需要真實與深度,不是片言隻語,而是讓讀者更全面、更有信心閱讀具公信力的新聞,這是傳媒應有的追求和責任。
期望《明報》未來,將網絡新聞的快捷和便利,結合《明報》既有的優勢:追求公信與真實的新聞,成為日新又新的網媒與紙媒,配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和電子設備,適應新世代的年輕讀者,六十甲子,走向百年。
我更希望《明報》的忠實讀者,不離不棄,購買《明報》,無論電子版還是紙版,都要靠商業經營,都不能免費享有,沒有經費,哪能生存?沒有生存,哪有質素?
時光如水,六十年的《明報》,祝願成為香港、中國和世界的報道者、監察者和敲鐘者,為善除惡,惟光明故,長路漫漫,不忘初心。
作者簡介:立法會前教育界議員
[文.張文光/編輯.彭月/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