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明報六十:風急浪高 堅守求真
祝願《明報》邁向更多個甲子。無論風有多急、浪有多高仍能堅守「求真如一」的原則,讓讀者在報界找到清泉。

【明報文章】首先藉此機會,祝賀《明報》創刊60周年之喜,也讓我在此跟讀者分享多年來讀《明報》的點滴。

五六十年前,通訊並不發達,報章可說是大眾獲得資訊的重要來源,不少人家中都會買報紙甚至有報童清晨上門送報,下午的時候更會購買「晚報」以了解當天的新聞和跟進消息。看到父母無論有多忙碌,也必定會抽時間閱報便知讀報的重要。上學時,老師建議同學多讀報紙、多吸收不同的知識,而師長其中一份推介的報紙正正是《明報》,可能其一原因是辦報者是武俠小說作家查良鏞先生,讓大家對《明報》有較大的信心。但說來慚愧,小時候我對閱報的興趣未必太大,其一原因是認識的字不多,亦不太看懂報章的內容,文學副刊等更覺深奧。像其他同齡的年輕人一樣,當年可能會關心金庸筆下的江湖情,遠多於《明報》記者筆下的香江事。

年紀漸長,閱報的習慣也隨之培養起來,在美留學回港工作後開始留意本地新聞,從政後閱報也變成每天的指定動作,而《明報》更是我經常閱讀的中文報章之一。

作為讀者,看《明報》也看到了香港中文報章的變遷。《明報》從字體排得密密麻麻的「字海」年代到現時字體行距較以前排得更適中;相片亦由細小的黑白圖片到現在大幅的彩色相片,整份報紙在色彩上都有轉變;在解說新聞故事時亦用上了不少圖解,讓讀者可更容易掌握新聞重點。從豎向排版到橫向排版的改變,都為符合讀者閱讀模式的轉變,例如在使用阿拉伯數字時橫向排版會更為合適,也可增加閱讀速度,紙質在這些年都有很大的改變。

1990年代中,《明報》開設網頁和即時新聞;數年前更提供手機應用程式,都令讀者可以隨時隨地掌握到最新的新聞資訊。縱然版面隨時代所轉變,但《明報》始終抱着要為讀者帶來真實、準確、快速、深入、不偏不倚的報道初心。

香港人口700多萬,地方雖小,現時卻有約10份收費的中文印刷日報。報紙的立場、風格和編採方針也有所不同。《明報》多年來都標榜中立、準確的報道,務求得到讀者的認同;以多角度採訪和探討事件,作均衡報道,以吸引讀者。

我自己從事金融行業,對於報業文人一向心存敬佩,因為我明白若單純想追求利潤,相信就未必會選擇在香港辦報,要知道從事新聞行業的人更要肩負重要的社會責任,顧及公眾知情權,更要不偏不倚。一篇社論可能就要嘔心瀝血,因為社論乃報章的靈魂,要做到社論觀點獨到又不偏激、言中有理有據、讓讀者有足夠空間思考分析,實在不容易。近年不少報章也注重調查報道,當中要花的人力物力更多,報社要投放的資源也更大。而特寫報道或人物側寫和專訪又是另一種要求,要做到細緻又要讓讀者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透過報道對受訪者有更深入認識,這往往在副刊「世紀」版內找到。

擔任社會公職後有更多機會成為受訪者,更感受到記者的認真和專業。不論是《明報》的港聞、政治、經濟,甚至教育、親子、文化等版面的記者,我都曾接觸過,當中有些可能感覺咄咄逼人,但明白他們或許只因工作需要,最要緊是報道正確,不會斷章取義。

現時網絡新聞媒體充斥,傳統新聞媒體的讀者人數、市場佔有率、利潤等方面都面對一定衝擊。當然,媒體和資訊百花齊放在某程度上是好事,但質素也必須兼顧。現時公眾似乎仍然對傳統新聞媒體的信任度較高,而《明報》更在一些調查中獲評為較中立和有公信力。

說到底,辦報需要人才,編輯、記者、攝影、校對、設計、印刷、發行無一不涉腦汁不花工夫,就連最後把一份份報紙送到報攤甚至讀者府上之前也得有報童疊報紙,都涉及人力。今天若讀者選擇電子新聞或許可省下最後疊報人的角色,但卻省不下編輯、記者、攝影、校對、設計等重要崗位。相反因為即時新聞的原因,我聽說今天當記者比從前更花工夫,往往記者會未完結,記者朋友就得把新聞稿寫好、相片執好,即時通過手機傳送回報館讓編輯爭分奪秒安排上網,不至落後於友報,當中的壓力可想而知。所以結論是,期望媒體老闆善待人才。

一個甲子絕非一個短的年期,面對世界不可預測的局勢及來自四方八面的挑戰,祝願《明報》邁向更多個甲子。無論風有多急、浪有多高仍能堅守「求真如一」的原則,讓讀者在報界找到清泉。

作者簡介:行政會議召集人

[文.陳智思/編輯.彭月/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