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讀報,是我每天的習慣,無論是三十多年的公務生涯,抑或退休之後,我都每天讀報,主要是財經報紙,還有《明報》。
香港彈丸之地,竟然能夠容納數以百計的印刷媒體共存,這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極為罕見的,實在有賴我們得天獨厚的土壤: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高透明度的政府與市場環境,和市民對資訊的龐大需求。無論是六七十年代的啟蒙時期、八十年代的經濟起飛、九十年代的前途抉擇,以及二千年後的多場風雨,《明報》跟我們每一位讀者一同度過,建立了無價的信任,這實在是商業利益無法計算的價值。我衷心感謝每一個年代每一位《明報》同仁,你們付出的無價青春與汗水。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的兩名政治助理都是「明報人」,故我對《明報》的文化,也有一定認識。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一些共通的特質(按:不止身形),他們將記者的眼睛帶入政府,即使有時我們意見不一,但通過交流辯論,我可以從更多的角度思考問題,時至今日,我仍然非常回味和他們一起奮鬥的日子。
假如傳統新聞媒體再無經營空間
的確,新聞媒體今天的經營環境是前所未見的困難,免費資訊和社交媒體的挑戰大大傷害傳統媒體的商業模式,新聞機構要保留人才、招聘人才變得愈來愈難。我時刻都在想,當傳統新聞媒體再無經營空間,香港將會如何?香港人將會如何?腦海中不期然出現一片黑暗,那個代表我們對身邊事物一無所知、無法分辨路向的黑暗,在環球政治環境波譎雲詭、本地政治和經濟陰晴不定的今天,實在令人格外憂慮。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是香港的寫照,也是香港新聞媒體的寫照。路有時平坦,自然亦有崎嶇。香港的路,要我們自己好好走下去。憑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願與《明報》同仁和讀者共勉。
作者簡介:前財政司長
[文.曾俊華/編輯.彭月/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