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982年9月23日,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會談。《明報》當日報道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訪京,與中國總理趙紫陽就香港前途會面。中英雙方持續歷時兩年的多輪會談,為97回歸奠定基礎。港人當年從新聞中緊密留意事態,新聞記者則從這上世紀80年代的「木人巷」中,訓練出對外交政治財經民生等範疇的視野。
明報記者
據《明報》當年報道,早於1979年,港督麥理浩已赴京訪問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要求改寫新界租約期限,但中方表示當時不急於討論。1982年,幾個大型民調均顯示,除了回歸中國,也有人提出其他意見,如維持現狀、由英國代管,甚至是獨立。中方隨即發放「港人治港」的信息,穩定社會情緒。
《明報》當年9月23日報道,趙紫陽宴請戴卓爾夫人,雙方有「愉快氣氛和懇切的談話」,相信會談成果令人「欣悅」。然而之後多輪談判,中英雙方曾各持強硬態度,如中方堅持收回香港,又拒絕港方代表加入談判桌。最終雙方在1984年12月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確認香港於1997年7月1日交回中國接管。
會後沒提「有益有建設性」 港匯即跌
回想當年港人的信心危機,曾採訪中英談判的資深傳媒人、《明報》前執行總編輯馮成章憶述,當年所有會議均閉門舉行,記者主要靠會後聲明報道當日會談詳情。其中一次會談後,因聲明沒有如往常般出現「有益、有建設性」這些字眼,當他由北京飛返啓德機場後,只見找換店上顯示港元兌美元匯率大跌至10元,「稍後返抵家中,母親即告訴我,超市的白米及廁紙已被搶購一空」。可見兩國談判令港人有如驚弓之鳥。
香港前途問題是1980年代香港最大的課題,談判進展、股市上落、匯率波動、移民潮、居英權等一切均由此而來,自然也練出當年記者的一身好武功。記協前主席岑倚蘭接受訪問時表示,當年剛入行不久就加入採訪,連前輩也說她幸運,入行正值香港遇上最重大新聞。當年她赴京逾30次,又曾與其他本港記者獲時任總書記胡耀邦接見,是極難得的機會。
馮成章說,採訪前途問題談判必須練好普通話:「當年香港記者的普通話並不流利,聽到鄧小平的四川腔更是投降,連部分內地記者也叫苦連天,只能靠鄧小平女兒鄧榕為我們解說,再慢慢學好普通話。」
論到最深刻的印象,馮成章說是1986年12月港督尤德爵士去世。他說當時大部分在北京的香港記者,斷定港督在會談後翌晨會「如常」由北京返港,於是亦「如常」沒有採訪港督離開北京的過程,還相約到長城的慕田峪段走一趟。豈料,港督前一晚在睡夢中因心臟病去世,記者郊遊後歸來才得悉巨變,失卻了採訪這宗國際新聞的先機。這慘痛教訓,時至今日,仍是香港駐京記者間廣傳的「先祖教誨」。
(報看60年)
「50年不變」 尚有28年
【明報專訊】「50年不變」是30年前香港前途會談的關鍵詞,並被寫入《基本法》第5條。30多年過去,港人開始着眼「50年不變」下的2047問題。此外,中方近年又指《中英聯合聲明》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英方對香港已再無道德責任。
時至今日,有人對「50年不變」之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是否繼續抱有懷疑,也有人想確定地契是否持續有效。終審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國能2012年已提出2047年後香港前途問題,認為須於約2030年解決。建制派表示2047前途問題是「偽命題」,因50年不變的保證,並非說50年後會即時改變,基本法亦有其他條文指示香港政制方式及保障港人自由。不過,法律界也指出基本法第5條屬「總則」之一,50年期限後條文是否仍有效,沒明確保證。
(報看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