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明報六十:《明報》辦報理念的淵源
者蘇鑰機追溯《大公報》和《曼徹斯特衛報》,探尋《明報》辦報理念的根源。(資料圖片)

【明報文章】今年是《明報》60周年報慶,它走過的路頗長,可以講的故事很多。大家回顧歷史,更能了解今天,然後為迎接未來作好準備。我想談的是《明報》的理念,以及它和另外兩張著名報紙的故事。

辦報理念可從報紙的座右銘談起。《明報》今年2月在報頭旁邊加了一個標誌:「明報陸拾、求真如一」。「求真」是基本又重要的原則,「如一」表明了一貫的初衷以及一甲子的堅持。《明報》一向強調客觀中立,其創辦人查良鏞先生曾表示:「事實不容歪曲、意見大可自由」,是該報的座右銘。

可能是文人辦報的緣故,《明報》多年來有不少的報訓格言。它在1962年開闢「自由談」副刊時,提出「有容乃大,無欲則剛」的原則。「有容」是指門戶開放,不歧視任何意見;「無欲」則是不追求私利,除讀者外不接受其他方面的津貼和影響。配合《明報》的名字,1969年的社評說該報要「明辨是非」、「客觀報道,客觀評論」。在1991年它的年報指出:「公正客觀、不偏不倚;重視信譽,服務社會」是《明報》的辦報方針。

有容乃大 無欲則剛

想了解《明報》辦報理念的根源,要追溯到另外兩份報紙:《大公報》和《曼徹斯特衛報》。首先談於1902年在天津創刊的《大公報》,其名字的意思是「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方漢奇評說,「《大公報》的崛起,為中國新聞事業史翻開了新一頁」,費正清認為它是「中國最有影響的獨立無黨派報紙」。1926年吳鼎昌、張季鸞、胡政之三人合組「新記公司」接辦《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提出著名的報訓「不黨、不賣、不私、不盲」。該報在1941年曾獲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頒贈「最佳新聞服務獎」殊榮,它成功結合了「文人論政」和「商業經營」。解放前《大公報》的新聞方針是嚴肅負責,保證真確性,認為「報道真確公正之新聞」更重於「鑄造穩健切實之輿論」。

根據張圭陽的考證,《明報》精神面貌之一是早年《大公報》的「四不方針」。「新記」《大公報》有自由主義傾向,四不主義強調言論獨立,不依靠政黨財閥。查良鏞和沈寶新均十分推崇《大公報》,1964年《明報》有社論題目為:「不黨不盲,難能可貴」。不黨不賣就是獨立,不私不盲是對報人的要求。《明報》報訓「無欲則剛」和《大公報》「不私」的想法相通,兩報對「求真」的堅持和自由的追求也是一致的。

評論固然自由 事實卻屬神聖

《曼徹斯特衛報》創立於1821年,後來接手的總編輯斯科特(CP Scott)在該報100周年時提出名句「評論固然自由,事實卻屬神聖」(Comment is free, but facts are sacred)。斯科特還表示評論不單要坦率,更要公道。斯科特之後買了該報,並將它的擁有權歸於1936年成立的斯科特基金會,目的是希望長期維護這份報紙的獨立性。它在1959年將名字改為《衛報》。近年它大力發展「數碼優先」,努力國際化,並於2014年設立讀者會員制,在2018年已獲超過100萬全球讀者的贊助支持。《衛報》的偵查報道非常出色,近年公信力位列英國報紙之首。

《明報》和《衛報》的關連,可見諸1967年查良鏞在《明報》提到斯科特上述的名句。兩報都希望透過商業經營並獲得讀者支持,以獨立於政治的影響。《明報》的「有容乃大」和《衛報》的「自由評論」精神互通,大家均崇尚自由多元的辦報精神。

在1997年,中大新亞書院邀請了查良鏞作文化晚餐聚談的主講嘉賓,我當晚有緣參加,並把握機會問查先生他最推崇哪份報紙。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是《曼徹斯特衛報》。查先生後來所講的《明報》格言,其原意就是《曼徹斯特衛報》總編輯首先提出的。《明報》要尊重事實和有多元意見,可以探本溯源到多年前的這份英國報紙。

新記時期的《大公報》,幾位負責人的辦報理念也受到英國《曼徹斯特衛報》的影響。雖然歷史文獻中很少直接的提及,但兩報有頗多相近的理念。《大公報》3個主要人物均曾留學日本,受過民主自由思想洗禮。他們以企業方式辦報,又在商業營運中加入中國士大夫精神。張季鸞很清楚《大公報》要走的是英美路線,以自由主義為理想,營運獨立,但不完全商業化。這些想法和《曼徹斯特衛報》的路線接近,後者是西方知識分子為公眾利益而辦報,希望成為「公營化的私營報紙」。上面提到的密蘇里新聞獎,在《大公報》獲此獎前,全球只有少數報紙得此榮譽,原來也包括英國的《曼徹斯特衛報》,及美國的《紐約時報》和日本的《朝日新聞》。

堅持求真 靈活經營迎接挑戰

《明報》和《衛報》有許多相同之處,大家都崇尚自由開明之風,有明確的理念,爭取獨立辦報和重視公信力。《明報》和《大公報》也有某種連繫。查良鏞年輕時考入《大公報》並在該報工作了10年,當然認同早年《大公報》的「四不主義」辦報方針。《大公報》的一些宗旨也是師承《曼徹斯特衛報》的,可見這三張報紙在理念和做法上都有頗多共通之處,可以說有承傳關係。

展望未來,我們期許《明報》能夠擇善固執。現今報業生態面臨巨變,經營模式可以靈活,但原則需要堅持。《衛報》剛宣布在虧損多年後,今年5月達到收支平衡。透過廣泛的讀者支持,希望可以永續經營,這給報業帶來很大的鼓舞。《明報》似乎也有條件朝這個方向邁進。希望《明報》能夠「唯真為善」(張國興先生語),在「傳」的過程中服務「人」群和恪守「專」業。《明報》開始走進第二個甲子,祝願它繼續求真,員工有信念和創意,努力迎接面前的挑戰。

作者簡介: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文.蘇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