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三年九月廿七日的恒隆銀行事件後,港府在昨天宣布停止海外信託銀行所有在本港及海外的業務。究竟港府會否像恒隆銀行事件般,接管海外信託銀行的業務,仍有待今天行政局的會議決定。」

【明報專訊】銀行擠提及停業,近20多年在香港已再無聽聞,惟在1960至80年代卻屢見不鮮,每次出現皆人心惶惶,存戶擔憂存款血本無歸。多次倒閉風潮中,涉事銀行最終要由政府接管或其他銀行出手拯救。香港銀行業不斷改革,加上1993年本港成立金融管理局加強監管銀行業,令市民得到更大保障。

明報記者

1985年6月7日,《明報》報道海外信託銀行全球停業。1955年成立的海外信託銀行,停業前共有43間本港分行及8間外地分行,存戶達11萬,存款額逾105億元。經廉政公署聯同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調查後,發現銀行高層自1979年開始容許友好商人以「支票輪」套現,後來商人周轉不靈,支票未能兌現,銀行高層與商人遂串謀以虛假借貸掩飾虧損,因虧損過巨,終在1985年爆煲。

2006年推存款保障計劃

海外信託銀行因事件面臨結業,最後由政府動用30億元外匯基金接管,在多年後才出讓予道亨銀行,最後再被併入今日的星展銀行。

然而,海外信託銀行事件並非孤例,1983年已曾出現恒隆銀行擠提並被港府接管事件,一個月後新鴻基銀行亦出現擠提。雖然本港自1960年代已成立銀行業監理處,但情况未有大改善,最終當局要不斷推出多項措施改革銀行業,並於1993年合併外匯基金管理局及銀行業監理處成立金融管理局,制定穩定銀行業的措施,如於2006年確立存款保障計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公眾對銀行信任度下跌,金管局提高業內操守要求,加上「911恐襲」,更要嚴厲打擊恐怖主義資金及洗黑錢活動。

(報看60年)

港金融科技起步較遲

【明報專訊】香港一直是國際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全球百大銀行中,七成在港有業務,但同時香港銀行業也被指發展保守,在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上亦較慢。2019年3月,金管局終宣布3間虛擬銀行獲發牌,有學者表示,香港雖非走在金融科技最前,但隨着科技日漸成熟,加上發牌要求嚴謹,與傳統銀行看齊,令人對虛擬銀行更有信心。

虛擬銀行2019年發牌

2019年3月,金管局率先向3間申請虛擬銀行機構發牌,它們分別是中銀香港(2388)、京東數科及怡和集團成立的Livi VB Ltd.;渣打銀行(2888)、電訊盈科(0008)、香港電訊(6823)及携程金融成立的SC Digital Solutions Ltd.;及眾安在綫(6060)及百仕達集團(1168)成立的眾安虛擬金融。3間虛擬銀行將於2019年內開業。

虛擬銀行是主要透過互聯網或其他電子傳送渠道、而非實體分行提供服務的銀行,主要對象是年輕、熟悉科技的個體客人。

英美及德國等國家也已發展虛擬銀行,除了提供一般定存、借貸、保險及投資服務,也提供特色服務如為手機甚至是網上購物買保險,或為客戶記下消費模式,從而提出度身訂做的理財產品。但最吸引人開戶的原因,相信是虛擬銀行毋須客人親自到分行辦理開戶,只要齊備資料即可。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徐家健認為,相信金管局將很快再發牌予其他申請公司,雖然香港發展較歐美遲,但也有其優勢:「像人工智能辨識支票等技術,現在已趨成熟,所以現在入場也更有保障。」

他又說,暫未看到虛擬銀行會與傳統銀行造成競爭,但就絕對會與傳統銀行的網上理財「爭客」,因為目前的網上理財未夠方便客戶,戶口被封鎖等問題時有所聞,故虛擬銀行只要能提供方便快捷的使用界面,如毋須輸入大量密碼或作多個認證,應可贏得客戶歡心。

(報看60年)